易倍EMC官网夜校“上新”

2024-04-25 10:05:4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易倍EMC官网夜校“上新”有着“成年人的课外兴趣班”“成年人的少年宫”之称的夜校火了!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共同开启了“夜生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上夜校,甚至还出现了65万人同时在线抢课的现象。在网络平台上,“夜校”的搜索量同比增长980%,相关笔记评价数同比增长226%。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工农大众多数不识字,者通过创办夜校,扫盲、传播思想。当时,在上海,还有专门针对女性的女工夜校,不仅教认字、算数,还开演唱会、报告会、排练戏剧,从这里走出了许多位工人领袖。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许多高校开办“夜大学”,当时的夜校基本是学历教育,如今许多单位担任骨干的人,很多就是当年夜校的毕业生。

  不久前,上海夜校突然爆火,甚至出现65万人争抢1万个课程名额的现象,涵盖了非洲鼓、瑜伽、茶道EMC易倍、咖啡、红酒品鉴等课程。

  夜校受宠的现象并非上海独有,山东淄博在各区县普遍开设了女子夜校,设置了品位生活类、亲子关系类、生活保健类等7大类课程,已累计送课1000余场次,惠及五万余人。

  浙江杭州文化馆针对青年群体拓展课程,增加工作日晚间和周末班次,增设课程包括咖啡鉴赏、尤克里里、演员表演等。

  河南洛阳洛龙区开设了多个市民艺术夜校,课程包括剪纸、烘焙、插花艺术、茶艺、手机摄影等,丰富市民的夜生活。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对于大多数上班族而言,现有的精神文化生活似乎没有那么丰富。未成年人有少年宫,老年人有老年大学,但介于其中的中青年如果想要学点什么,往往只能通过市场化的教学机构,市场上的机构鱼龙混杂,且课程种类相对较少,人们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课程是有限的。

  而夜校恰好满足了年轻人的精神需求,夜校的火爆回归可谓恰逢其时。授课老师大多为各自领域的资深从业者,授课质量有保证,而各种各样的课程也让年轻人有了一技之长,通过夜校提升自我、拓展视野、充实生活,给自己充电。

  性价比高,满足“兴趣化”学习。对于向往夜校的年轻人来说,夜校中那些看似无用的课程,才是人生第一节真正意义上的兴趣班。现在的年轻人小时候被家长送去学奥数,学钢琴,承载的都是父母“望子成龙”的期盼和压力,很多人长大后才发现自己喜欢什么。

  当前夜校课程丰富,画画、蓝染、琵琶、烘焙、手碟、香道、即兴表演、PPT制作、iPad插画、手机摄影、编程……年轻人总能在其中找到兴趣点。多位报名夜校的年轻人表示,相对低廉的报名费加上还不错的课程质量,夜校的性价比极高。通过夜校学自己喜欢的东西,又何尝不是对过去自己的一种弥补。

  带来“松弛感”。现在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很大的压力,根据后浪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轻人解压报告》,在压力值5分制的情况下,当代年轻人的平均压力值为3.73,其主要压力来源是事业/学业以及经济状况。

  夜校正在成为一些职场人士的一种自我疗愈方式。在这里跳跳舞,弹弹吉他,花,还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这里没有上级的要求,没有考试和竞争,不用担心犯错和出丑,有的只是全身心投入爱好后收获的快乐,人们在夜校中感受到的是愉悦、松弛和满足。

  政策要落实。夜校想要走得长远,相关部门应当尽快完善相关的监督办法、扶持政策等,对办学门槛设定、合理布局校址等进行全方位思考,让夜校规范健康发展。

  比如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已发展七年,“打造50个市民艺术夜校服务点”2022年还被列入上海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夜校场所的选择、课程的设置、教师的安排等方面,上海市政府主导、协调,社区、社会组织、企业和志愿者不断配合和支持,才有了现在夜校的稳步扩张,出现“热起来”的现状。

  资源要整合。目前不少地方的夜校,是由群众文化机构来承担,当下市民夜校的火爆和供不应求,对政府如何提供更充沛、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促进群众需求得到满足方面,许多力量都可以参与其中。比如企业可以为有意愿的职工提供下班后的各类美育课程,社区可以为有兴趣的居民提供相关兴趣服务。退休教师、各级文化馆、第三方培训机构、艺术院团……大量散落的文化资源,需要被打通、盘活。

  质效要提升。近期,济南市图书馆发起《如果你的城市有夜校,你会去上嘛?想学点啥》调查问卷,以此来了解市民对于课程的选择及意见,从最受欢迎的课程中选出第一批开设的课程。课程不仅包含休闲娱乐、艺术类课程,还有干货满满的“职场必备技能课”,这种根据市民需求精准化开设课程,高度重视参与者、购买者需求的方式获得了年轻人的广泛认可。

  要通过夜校给年轻人搭建合适的交流平台,丰富课程设置,打造核心竞争力,推出更多有地气、有深度的青年夜校活动,切实发挥好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作用。

  夜校风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年轻人长久积累的文化需求的集中爆发,年轻人夜校热背后是精神需求与文化传承的双向奔赴,要蹄疾步稳地做好配套工作,使其转化为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力量。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