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EMC易倍·体育“搬来”鹤鸣茶室、模拟婴儿体验区成都这家福利院想帮老人留住“记忆”
EMC易倍·体育“搬来”鹤鸣茶室、模拟婴儿体验区成都这家福利院想帮老人留住“记忆”身旁是婴儿床,贴身怀抱着“娃娃”,小心翼翼地轻哄着……在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一位69岁的陈奶奶脸上露出难得的平静神色。
据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办公室主任帖巧梅介绍,陈奶奶是一位失智老人,入住福利院后时常感到孤独EMC易倍,但自从院里设置了模拟婴儿体验区,可以抚摸接触,“娃娃”渐渐地成为了她口中的家人,为了照顾好“孩子”的吃喝穿戴,陈奶奶又重新点燃了生活,日常也变得规律和正常起来。
除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唤起老人的记忆,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还精心打造了一条长廊,搬来了“鹤鸣茶室”、长征路线图、熊猫和川剧变脸……这些都是福利院创新打造的认知障碍照护专区特色应用场景——记忆家园,院方希望以这种方式唤起老年人群和社会各界对记忆力减退的重视,更好地帮老年人“把记忆留住”。近日,红星新闻记者走进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进行探访。
走进福利院九楼的记忆家园,一条记忆长廊映入眼帘。右手边第一幅画是鲜艳夺目的花墙,左手边则摆放了一个色彩明快的花架。帖巧梅介绍,这是福利院老人最喜欢的“打卡点”,老人们经常在此拍照。
“我们院内很多老人其实都很喜欢大红大紫的花朵,鲜艳的颜色对老人们的脑部会产生刺激。一开始设置场景的时候,很多同事会认为这些鲜花的颜色太刺眼,但实际上老人们都很喜欢,一看见这些花,都会脱口而出‘哇,好漂亮’。”帖巧梅说。
往长廊前方走去,是带有成都元素的熊猫、川剧变脸以及老成都人的共同记忆——鹤鸣茶室,一张充满氛围感的背景图,一张桌椅,瞬间就让老人们“身临其境”,不少老人都喜欢坐在这里聊天。
考虑到文化氛围,院内还设置了一张长征路线的背景墙,这是记忆家园里最受好评的场景。据一位在福利院生活了8年、已经88岁高龄的罗婆婆介绍,自己每次看到这张路线图,脑海里总能浮现出很多回忆,忍不住和其他老人打开话匣子,“这张路线图非常有历史记忆感,我们都是那个时代拼搏过来的,大家经常会聊这张图上的地点,比如金沙江、雪山等,这些地方都有着我们共同的回忆。”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模拟婴儿体验区、认知训练区等多种功能区域。在模拟婴儿体验区,一些老人可以通过怀抱拟真婴儿、哼唱歌曲、折叠衣服等行为引发类似于抚育的本能温情感受。
帖巧梅表示,福利院工作人员在前期调研中发现,一些老人对婴儿有着特殊的感情,会经常谈论一些与婴儿有关的话题。“我们设计这样一个区域场景,是希望模拟老人带孩子的场景,唤起部分失智老人的美好回忆,让老人得到有效的情绪安抚和心理干预,从而提升在院里生活的体验感和幸福感。”
帖巧梅等福利院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未来出现记忆力减退问题的老年人数量会越来越多,而老年人患有记忆障碍是不可逆的,只能靠外界事物的不断刺激,起到减缓老年人记忆退化作用,“这些照护专区设置和功能只能帮老年人的记忆退化慢一点、再慢点。”
据了解,阿尔兹海默症、脑卒中、脑外伤、帕金森等都可能会导致老年人认知障碍,其中阿尔兹海默症更是“头号杀手”,世界上每3秒就会有人患上此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全球人口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
经过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统计,目前院内患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占比高达92%,其中重度认知障碍老年人占比49%,福利院根据评估结果正在逐步优化认知障碍照护方式,精细化服务老年人的需求。
经过改造,如今的第一社会福利院认知障碍照护专区面积约有200平方米,设有婴儿体验区、认知训练区、肢体功能活动区等多种功能区域,为老年人提供了感官疗法、音乐疗法和益智游戏等非药物治疗干预,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重感官的刺激,锻炼认知症老人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减轻他们的认知功能退化,缓解孤独、抑郁情绪。
此外,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还在积极试点新型照护模式,加强对专区照护人员的照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基本的照护技能,还增加了认知障碍老人的心理特点、沟通技巧及认知功能训练等护理知识。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从去年开始,成都市第一、第二社会福利院率先开放机构内剩余床位,让符合条件、自愿入住的社会老年人排队轮候入住,在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员应养尽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社会老年人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的需求。
今年5月,成都市民政局结合前期试点经验,正式印发《成都市公办养老机构轮候入住办法(试行)》,推动全市公办养老机构启动轮候入住机制,在保障特殊群体入住的前提下,将剩余床位面向社会开放,当总床位使用率达到80%时启动轮候入住,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可根据积分自愿申请按序入住。这是成都市响应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探索,也是推动养老资源公平可及、提升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的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