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C易倍对话林鹏:我们正处在新一轮价值投资风格的周期性起点上

2024-03-06 08:57:0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EMC易倍对话林鹏:我们正处在新一轮价值投资风格的周期性起点上作为东方红资产管理原副总经理和权益投资领军人,林鹏曾一度是业内最受关注的明星基金经理之一。也因此,他在离开公募基金,并确定下一站为私募时,引发了行业不小的震动。

  三年时间里,林鹏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犯了错,有不少好的研究成果未能转化到投资层面的遗憾,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市场的变化对他过往已有的投资经验造成了冲击,在战术上,也对价值投资风格形成困扰。因为短期直观的净值表现,社会上的质疑声曾在一段时间内来得非常猛烈,压力无所遁形。

  在过往数次路演中,他直面渠道和投资者,将自己对市场变化的理解、得失功过,以及投资思路的调整清晰呈现。他接受批评,接受不完美和会犯错的自己,并且愿意做出调整和改变。不过,在他看来,反复思考和调整投资的过程是非一时之功,而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自我。

  变化与调整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东西需要保留。这些年,林鹏一直在追求物理层面的真实性,而非博弈层面的错与对。这使得他能在“风高浪急”的环境之下,坚持更长远的东西,等待属于价值投资风格时刻的来临。

  由于工作路径始终围绕着最优秀的一批企业投资,让他即使在投资过程当中犯一些错误,但规避了很多坏公司和市场陷阱。长远看,整体获得正向回报的概率也较大。

  在公司投研层面,和谐汇一过去一段时间在宏观研究上持续投入,更多金融工具的拓展,也日渐体现在组合的波动控制中。在打“硬仗”的过程中,团队所有人都有压力意识,研究能力进步非常快。同时,这家公司也在积极探索投研高度融合的有效机制、研究团队长期激励机制、投研人才持续培养机制,并强化自有资金与投资经理跟投机制。

  2022年以来,和谐汇一陆续利用自有资金成立了4只行业基金,持续推动研究质量和投研转化效率的提升,让研究员更多、更早去“前线”承受投资压力,在适应市场变化的过程中更快拥有“看清”的能力,并进一步反哺团队研究服务。

  过往的经验告诉林鹏,在研究最清楚的领域投资成功的概率最高,无论掌管多少资金,都要提升自己最擅长领域的研究能力。

  如今,他更相信年轻的同事,相信他们的进步速度比自己快,希望有提出卓越投资建议的勇气,愿意创造环境和机制,让他们有更多机会表达,有追求更快进步的动力和更多元化的研究方式。他容忍犯错,鼓励探索,但不容忍价值观偏移,不容忍歪曲、指鹿为马。在看清楚事情的基础上,怎么表达,怎么契合投资,和谐汇一团队里的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

  在团队的加持和渠道的积极配合下,和谐汇一旗下产品在2023年顺利展期。此前,行业内几乎没有私募产品展期涉及客户近万人,规模高达百亿以上的情况。林鹏坦言,顺利展期最根本的原因,是客户依然对中国的未来抱有信心,相信在中国投资长期会有较大激励和回报。

  展期之后,和谐汇一进入了常态化业务推进阶段。林鹏希望已有的产品净值能逐步修复,不负投资者的等待。

  往更远处看,他期待和谐汇一成为一家具备自驱力的平台型公司,这个平台不仅仅是优秀的基金经理的平台,也是优秀研究员的平台,并最终成为一批中国优质企业非常认可的资产管理机构。

  时局变换,不确定性增加,是进亦忧退亦忧,一些人不免迷茫且疑惑。虽然当下市场波动性加大,投资上的“抢跑”现象严重,资本获利难度在加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波动并非一件坏事,它从来不会只向下。

  林鹏不相信一种风格会无限延续下去,价值投资风格也具备周期性,他所擅长的风格不会永远处在周期底部,好公司的价格不太可能长时间大幅低于真实价值,最终会走向回归。他相信这种风格符合商业规律,是能长期存活下去的。

  当前,他认为市场处在价值风格又一波周期的初始阶段,上涨空间远大于下跌空间,我们可能会迎来一波非常大的基于基本面价值投资风格的机会。市场估值持续收缩、赛道投资“造富效应”时长越来越短、上市公司巨量回购、以及监管层面一系列扬清激浊的政策举措等要素的汇聚,或酝酿出市场投资风格的再平衡,基于基本面深度研究之上的价值成长投资风格将迎来持续回暖的顺周期。

  站在这样的位置,林鹏对中长期投资回报非常乐观,正如他所坚信的,冬渐逝,春已至,所有的阴霾与迷雾,都会因即将到来的春风穿堂而过消弭。

  他看好能对社会产生增量价值的领域,以及市场份额在全球范围内具备大幅提升空间的标的。目前,林鹏所管理的产品风格配置上偏大盘成长,主要布局人工智能、消费电子、智能车和零部件、物流、白电、体育消费品、创新药、化工、港股互联网等板块。

  他需要做的,就是不去否定这种符合商业规律的投资模式,在契合我们这个时代大趋势下努力寻找到持续创造社会价值的企业,把握企业价值的真实变动,并在其价格偏离的时候勇敢投资。

  财联社:您创立和谐汇一以来,市场一直处于巨大的波动之下,价值投资风格看似逐渐失去了优势,公司旗下的产品净值也受到波及。在此过程中,您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我前两天和同学开玩笑说,在中国做投资是“噩梦模式”,在美国投资是“easy模式”。大环境、投资者结构等各方面,让海外的投资者,尤其是基于基本面的价值投资者,得以更为纯粹和简单地做事,他们更多从企业角度考虑资产价值。反观我们这边的市场,却始终面临着巨大波动。

  现在回想,2020年下半年创立和谐汇一时,恰是处于价值投资风格的一个高点,当时没有想到这三年会有那么大的波动。我原以为有希望走进一段风平浪静的旅程,但实际上面临的却是惊涛骇浪。

  事实上,2015年至2020年期间,我曾认为A股投资者结构已有所改善,未来市场波动会减弱,但其实并不然。我们如今的市场总体而言仍不成熟,依旧处在一个波动巨大的阶段。

  从市场的角度考虑,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现有的投资者结构导致相对长期的资金在A股总市值里所占比重较小,市场走向成熟的过程无法短期内完成,目前仍处于长期投资者结构形成的过程中。

  因为中国人有财富和财富增值概念,也就是近二三十年左右的事情。和很多成熟国家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财富积累相比,我国居民财富存量在市场中占比非常低,这使得A股投资者大部分由趋势投资者构成,极少长线投资者,而长线投资者的积累需要很长时间。

  林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觉得有波动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市场的波动从来不会只向下,也会向上。在此背景下,价值投资风格也具备周期性。

  我一直在公司内部强调,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量化投资不是永远的对手。他们在很多时候是“友军”,甚至可能把价值风格推向我们自己也想象不到的极致位置。无论是2007年,还是2020年,都是非长线市场资金将长线投资风格推向。

  另一方面,我不认为我们永远处在周期底部。在我看来,过去几十年的A场只有两种风格:非价值投资风格和基于基本面的价值投资风格。前者只在乎资产明天是什么价格;后者在意资产中长期会成为什么样的资产,更为关注真实价值,也相信价格会回归价值。市场里大部分投资者是前者,也就是所谓的趋势投资者和骑墙派,极少部分是后者。

  不过,最终决定市场周期性顶点和低点的,很有可能不是我们一直以为的市场里的投资者,而是产业资本、场外资金,这部分资金可能最终逆转市场风格。

  这是因为,上市公司大部分股票并不参与流通和市场交易,有不少长期套牢的“筹码”没有参与市场波动,实际参与市场交易的资金占流通盘比重很小。一旦股票价格发生大幅变化,远远超出真实价值,这部分“筹码”可能参与市场流动,从而大大改变资金的供求关系。比如上市公司通过增发等方式来表达对价格高估的态度,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资金供求关系,使得股票价格不太可能长期大幅脱离真实价值,而是会走向回归。

  同时,真正具备价值的公司,其价格不太可能长时间大幅低于真实价值。上市公司自身会通过回购、增持来表达他们对股价被低估的态度。另外,实业资本也会比较各类资产,最终选择更具长期投资回报的资产。

  林鹏:我一直在想,投资中要把握什么?现在看来,在投资中,我们还是要努力把握企业价值的真实变动,寻找到始终在创造社会价值的企业,搞清楚上市公司真实、合理的价值在什么位置,和当前的价格之间存在何种偏差,并在它们价格偏离的时候勇敢投资。这是价值投资者能获得长期回报的基础所在——这种回报既蕴含上市公司自身的价值创造,也包括对其价格偏离价值的把握。

  我相信这种风格符合商业规律,是能长期存活下去的。资本市场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轮动,价值投资风格依旧在那里,而非价值的投资风格经历过很多阶段,包括资产重组阶段、小盘阶段、赛道阶段等,未来还会有新的变化,只有基于基本面的价值投资风格是比较稳定、且能长期存活下来的投资方法。因为价值投资的企业本身在创造增量价值,他们股东持股更稳定,跌到一定位置会有内部的积极回购和外部资金的涌入,使得这个风格能始终存活下来。

  总的来说,现在优质资产稀缺,资金总量非常庞大,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实体价值创造的速度,这使得全世界的资金波动性都在加大,资本获利难度也有所加大。但资金追逐价格回归的商业规律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去否定这种符合商业规律的投资模式,同时自身去进化、去改变。

  林鹏:我认为现在市场处在价值风格又一波周期的初始阶段,这种阶段我们此前也经历过。我有信心,我们可能会迎来一波非常大的基于基本面价值投资风格的投资机会。

  我不相信单一种市场风格的趋势会无限延续下去。如今市场估值已收缩到一个非常具备长期投资空间的位置,这其中有一批无论是行业属性、公司质地、未来成长性都特别好的公司,估值收缩幅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他们实际隐含的投资机会也特别大。

  与之相反的是,赛道投资的“造富效应”时长越来越短。此前,新能源、医药等行情还能延续一两年,2023年AI行情只有两三个月,后续因为资金太过拥挤,一些概念炒作在市场上存续的时间越来越短,财富效应快速消失甚至坍塌。这一切,都使得另外一种市场风格加速酝酿形成。

  同时,越来越多中概股、港股、A股上市公司主动回购。这种巨量回购,在我从业生涯中也是少见的,上市主体正在非常积极地表达对资产低估的态度。最终,这些场外资金和场内资金会共同寻求合适的回报率,并在市场机制下形成一种风格的顶部和另一种风格的底部。

  过去三年,很多上市公司在非常不利的宏观环境下,依然创造了社会价值增量,为其自身价值的增量奠定了很高基础。但它们的价格收缩幅度比价值增加幅度大很多,使得价值投资风格整体表现低迷。但我相信价值投资风格终将回归,因为资产价格最终会反映真实价值。无论出于现金流贴现等传统模型,还是仅仅基于博弈,市场都是具备价值回归的基础。

  从估值、分红回报率、回购力度,还有与海外同类型资产的估值比较等方面,当前市场估值处于历史非常低的位置,上涨空间远大于下跌空间。

  另外,2023年的市场和2022年已经有所不同,我们做过统计,2023年有大一半的股票在上涨,虽然大幅上涨的票多为小微盘股票,但说明市场整体已开始企稳,资金进出不再是一面倒的局面,这不是坏事。在这样的位置上,我对未来两三年投资回报还是乐观的。

  至于外资流出问题,我从不认为资金会永久性撤出或永久性流入。一方面,资本本身是逐利的,过去几年,A场给海外投资者带来的投资体验太差,赚不到钱资金自然会往别处走。但只要市场潜在的回报率提升,逐渐形成赚钱效应,我相信越来越多的海外资金会慢慢回来。另一方面,从全球范围看,不止北美资金、欧洲资金,还有中东资金、海外华人资金等,这些资金并非铁板一块,对一个市场会呈现不同的态度。

  财联社:基于这种市场阶段,您在投资方面的资产配置策略和思路如何?可否介绍目前主要布局的方向?

  林鹏:自上而下看,我看好能对社会产生增量价值的领域,同时要放眼全球,寻找那些产业份额在全球范围内具备大幅提升空间的标的。

  我认为,经济增长一靠技术进步,二靠消费升级。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科技、消费等行业的上市公司市值显著增加,钢铁、水泥等行业市值则几乎没有增加的原因,未来中国和全球经济总量增加的部分也大多来源于此。回过头看,20多年来,所有我看好的、买过的公司,并最终产生过很大投资回报的公司,都有这两个要素的加成。

  具体来说,在技术进步层面,我看好科技型公司,如计算机、消费电子,在社会中承担的价值增量越来越多,这是我们投资组合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消费升级层面,我看好符合健康生活理念的泛消费类企业,这些公司的存在和发展,让人类活得更好,活得更长,我们投资的一些医药企业就是基于此。

  同时,在全球范围内,我国智能汽车整车、零部件等都已经具备一定比较优势。我对它未来的大方向非常看好。

  目前,我的配置偏大盘价值成长,主要布局计算机、消费电子、智能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体育消费品、物流、白电、创新药、化工、港股互联网等板块。

  林鹏:做投资的人都希望自己能赢,希望比别人做得好,这个压力在公募和私募从业期间始终存在。我觉得自己最大的压力,在于要思考过往投资模式哪些需要保留,哪些需要变化,这种压力是不断挑战自我的压力。

  其实无论哪个阶段,我们都要把客户的利益放在前面。只不过公募时期更追求相对收益,私募时期更追求绝对收益。但总体来说都要把投资做好,让客户赚钱,并且是通过长期投资获得回报。长期看,他们在本质上不存在差异。

  稍有不同的是,在私募行业,我们在衍生品、仓位方面的选择更多,对自身的要求也就更多,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工具追求绝对回报,或在市场环境不好时降低亏损幅度。

  衍生品的运用对产品收益也的确有所助益,我们希望尽可能通过它进行投资观点的表达,而不是一直等待最合适的点位,以至于错过机会;也希望运用它们淡化大盘波动对投资的影响,不管市场涨跌都能获得投资回报,在标的回撤时有安全垫承托,上涨时也能吃到绝大部分收益。

  林鹏:“得”在于这几年,我认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会犯错,并做了一定调整。同时,我们团队的研究能力在困难的环境下进步非常快,具备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他们打过硬仗,所有人都有压力意识,内部管理也比较稳定。

  由于我们始终坚持基于追求的投资,而不是简单追求股价和投资结果,这让我们研究和跟踪的好公司越来越多,远离了不好的公司和市场上很多陷阱,也进一步让我们得以在市场周期变化中不被淘汰。

  “失”,首先在于我们的客户还在亏钱,从结果导向来说,肯定存在需要我们内部不断复盘反思并据此进行改进的问题。另外,我们也存在很多对公司“”做出过精确判断,但没有很好地转化到投资层面的遗憾。例如,我2023年对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公司表达了强烈看空的态度,基于已有的研究,我对它未来的推演也全部正确,但没有在投资实践上坚持到底,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希望能通过后续持续优化的内部机制将这种遗憾的比例在后面能显著降下来。

  财联社:经历了过去一段时间的净值调整,您现在会更加注重回撤和仓位管理吗?在产品管理层面,您希望和谐汇一未来如何持续不断地提升客户体验?

  林鹏:我们在宏观上的持续研究投入,包括在更多金融工具的拓展,能够更好体现在组合的波动控制中。首先在对冲当中,通过我们的定价能力、基本面的研究能力能有一定的收益,同时这类投资对于市场系统性风险来说,应该还是相对中性的。

  此外,衍生品方面,用雪球或者气囊,能够在情绪特别分化、特别激烈,特别恐慌或者狂热的环境中,帮我们实现一定程度上的风险对冲,或者说是盈利的锁定,或者说是底部回撤的平滑,这样的衍生品工具,现在市场上也越来越多,而且也很成熟。我们也在探索用更多这样的工具实现相对降低风险,同时也能获取回报。

  对于仓位管理方面,我们不会频繁调仓,那样可能会对组合冲击、对长期业绩的表现会有非常大的影响。同时对于投资经理个人的情绪、心态也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历史上来看,基于这方面大范围的仓位调整,往往都是错误的,是不合理的。当然,我们会在这方面非常努力提高认知,也会在对冲交易方面的能力上着重培养。

  财联社:在您看来,投资里是否需要摆脱路径依赖?一如您此前所提及,“研究得最清晰的、投入力度最大的,却可能带来最大亏损”,这个问题如今您是否有答案?

  林鹏:从业20多年以来,我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市场环境,也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这种路径依赖的好处,是我能在“风高浪急”的环境之下,坚持更长远的东西,始终等待价值投资风格的“风平浪静”时刻的到来易倍EMC官网

  同时,我的工作路径始终围绕着最优秀的一批企业投资。从概率上讲,在一批始终创造增量价值的企业群体中投资,使得我们即使在投资过程当中犯一些错误,但整体获得正向回报的概率较大。

  这些优秀的企业并非隐藏很深,不需要非常高超的技巧识别,大多数专业投资者都能辨识,只不过需要选择用怎么样的方式去陪伴他们成长。这种特性也帮助我们更好地坚持价值投资。

  当然,路径依赖也存在缺陷,因为市场和投资者结构在变化,科技在进步,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在提升。面对这种变化,投资者在不同的时间点反应不一样。某些时间段,他们可能接受不了这种短暂的变化与波动,因而显得消极悲观,某些时间段又特别乐观。这种变化会对过往已有的投资经验造成冲击,在战术上,会对价值投资风格形成困扰,社会对基于过往路径形成的这种投资风格也会产生质疑。

  有一段时间,这种质疑非常猛烈。如果唯结果论,这种质疑在短期内是对的。我们也需要正视这种质疑,而不是一味排斥、抗拒。商业规律、投资本质,在过去几千年都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未来也不会,但在不同的时代其具体的实现方式会有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做出调整,努力适应变化,以期在实际投资过程得到好结果。

  这种有意识地正视质疑、反复思考和调整的过程是一门艺术,非一时之功。所以,如果“路径依赖”这个词里包含贬义成分,我接受批评,接受不完美,接受会犯错,并且愿意做出调整和改变。

  至于亏损最大的,的确可能来源于最熟悉的公司。这要求我不断学习、调整、思考,让投资概率偏向赚大钱,而不是亏大钱。这样才能长期生存下来,否则要被市场淘汰。

  财联社:在投资里,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很重要,您觉得如何才能数十年地坚持做到对新生事物保持好奇和敏感?

  林鹏:这可能和我的性格相关。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有好奇心的人,非常喜欢科技、消费电子、机械、汽车等这些新鲜事物。此外,任何时候,我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东西,无论是科学的或者是自然科学的,我马上就会拿出手机查。

  此外,从投资上来说,做投资本来就是基于有限信息对未来做推演,核心是坚持一个符合常识的,又被证明是大概率、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有效的投资方法。但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对于新的事情要保持态度来思考、使用、尝试。这方面我也依靠团队,他们不断给我更新的知识、新的观点、新的事物。

  体现在投资组合上,我会把我对于整个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生活的走向这些方面的理解和推演反映到投资组合中。我认为,未来几年技术进步有可能会是非常大经济推动力。随着算力的提升,我们不仅会迎来新的模型、新的计算机对于数据的认知,也会迎来新的硬件,新的生态模式、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很可能进入新一代的科技硬件的投资消费时代。

  财联社:您曾经说自己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心灵被拷问”的状态,这个状态持续了多长时间,它如何影响您对投研的思考及日常工作?

  最初的拷问与新能源相关,我一直以来非常看好新能源,只不过认为这个行业长期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会经历调整,对其估值也存在一定顾虑,因而在这方面的投资比较少。2023年AI板块的投资也面临类似挑战,外界质疑我们因为没有过多参与上述板块投资,导致净值不如人意。

  当然,最大的挑战还是我们投资的品种基本面表现非常好,但估值收缩远超想象,我们需要对此做出判断和应对:究竟是企业经营面和长期发展态势出了问题,还是市场波动导致股价调整。在此背景下,我们要坚守、加仓还是作其他调整?

  至于投资品种和时机的选择、市场情绪的判断等,也需要时刻推演,因为永远有更好的投资选择,需要尽可能做出比较和判断,寻找我们认为当下最好的投资机会。无论市场环境好坏,这些方面都要持续不断地思考,追问自己是不是犯错了,不断接受研究上的新挑战,同时鼓励团队内部有多元化的声音。

  林鹏:2020年以前,A场估值虽有大幅波动,但总体波动幅度在一个相对能接受的区间内。但近两三年我看到特别多公司在基本面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估值持续向下突破,这与全球资金流动速度、市场信心都有关系。同时,由于大量资金追逐少数优质资产,使得投资上的“抢跑”现象非常严重。

  以前我们主要投资一家企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也即盈利和估值双升阶段,现在在亏损阶段已有大量主流资金投资,企业直接进入高估值阶段,后面的估值收缩也在提前。整体看来,就是“提前涨提前跌”,且波幅超出想象,我们已经很难找到过去那种觉得企业估值和基本面很“舒服”的投资状态。例如,2022年很多新能源板块的公司股价就是在业绩非常好的阶段开始下跌。

  这导致在投资上我们很多工作也要大幅提前,但提前决策的难度和失败风险更大。这对投资研究的深度和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在,我们要更加敢于承担风险,也要有提出卓越投资建议的勇气。如果无法眼光超前,无法胆略很大,很难有取得高回报的可能性。虽然承担风险的过程中一定面临犯错的可能,但犯错要及早纠正,而不要一直等待所谓的“转机”。

  这也是我们公司内部努力营造多元化氛围的重要原因,只有这样的氛围,研究员才敢提出这种卓越的投资建议。

  林鹏:鉴于全球市场波动性加大的现实环境,我们的确做出了一些改变。以前我在投资上更愿意左侧布局,现在也接受等待右侧。但总体而言,我更愿意坚守好公司,希望他们在做的事情得到认可和回报,而不是努力做实业后发现市值比只会讲故事公司还低,这不公平。

  在公司层面,我们的调整在于更多地相信年轻的同事,并创造环境和机制,让公司团队有追求更快进步的动力。我相信他们的进步速度比我快,也希望在某一个时间点,他们能够超过我,这是我非常愿意看到的情况。

  具体到投研团队的调整上,我们追求在看清楚企业真实价值的基础上,有更多元化的研究方式和思考方式,年轻人有更多机会表达。我们用自有资金成立了消费、医药、高端制造、TMT等不同的行业基金,初衷是通过投资促进研究,让研究员更多参与到投资中,更早去“前线”承受投资压力,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这迫使他们更快进步,也更快拥有“看清”的能力,进而为团队研究服务做出贡献。

  我希望他们明白,在研究最清楚的领域投资成功的概率最高。即使以后管理更多资金,也一定要提升自己最擅长领域的研究能力。事实上,有了行业基金后,研究员对市场的理解也更加理性,更切合实际,水平有很大提升。

  林鹏:不变的是,公司投研、市场团队、内部管理,一直在追求物理层面的真实性,而非博弈层面的错与对。即便在不利环境之下,我们也依然坚持这样的态度。

  所谓物理层面的真实性,就是追求完全真实,评判资产是不是好资产,不是依据市场的看法和股价的表现,而是物理层面是不是真实的好资产,要客观看待投资标的,探寻企业真实价值。无论是乐观的环境还是消极的环境,我们都不改变这种看待事物的标准。

  以电子行业研究为例,我们电子行业研究员常常看到各种“小作文”,上市公司讲的“故事”也很多。但我们的研究员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没有犯过错误,从来没有把一家能力不行或忽悠市场尽讲“故事”的公司说成好公司。

  我们容忍犯错,鼓励探索,但不容忍价值观偏移,不容忍歪曲、指鹿为马,始终要追求。最简单的就是,不能把一家别人都看好,或处于风口上的烂公司,说成好公司;也不能因为股价相对低迷,而对一家好企业过度苛求。在看清楚事情的基础上,怎么表达,怎么契合投资,我们团队里每个人可以有不同方式,我也对此保持宽容。

  财联社:和谐汇一旗下产品此次顺利展期,这个过程想必不会太容易,您和您的团队是如何说服渠道与投资人的?

  林鹏:类似产品展期的情况在行业内的确比较少见,在我们之前,我没有看到过私募产品展期涉及客户近万人,规模高达百亿以上的情况。我觉得顺利展期最根本的原因,是客户和渠道依然对中国的未来抱有信心,相信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资本市场有希望,也相信在中国投资长期会有很大的激励和回报。

  展期成功也有赖于监管的支持,以及公司市场团队的努力,我们的团队一直以来都积极向渠道、客户传达和谐汇一的投资思想和对未来的态度。同时,在展期过程中,我们也解决了很多“技术性”难题,充分考虑客户便利性和合规要求。

  此外,我再补充两点。首先,我们自己对展期的认知,并非基于产品要到期而不得不展,而是希望在不利的环境下传达我们的理念和坚持,告诉渠道和客户我们是在正确的方向上做事情,哪怕在困难和动荡中也要坚守,最终希望赢得他们的信赖。

  展期过程中,我们承受的压力、遇到的困难非常多,也非常具体。我们没有趋利避害,没有躲闪,而是逼着自己坚持深入渠道,特别是深入客户反应最强烈的营业部或网点,踏踏实实、不厌其烦去真诚沟通。

  这其实是一次非常好的渠道关系的维护,券商渠道对我们所做的工作也给予充分的认可。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收获,让我们更加能咬牙坚持把展期这件事情做好。

  其次,在持有会环节,我们也争取不留死角,从通知到最后的计票环节做到全流程公证。在前期的周全准备和渠道全力配合下,最终产品得以顺利展期。

  事实上,产品展期只是和谐汇一的一个特殊阶段。展期之后,我们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也就是一个资管公司常态化业务推进阶段。

  林鹏:首先希望客户能再坚持一些时间,让我们能有更多时间投资,希望他们过往的等待的回报最终能到来。

  另外,2022年5月以来我们运用公司自有资金和研究团队成员的跟投资金设立了4只行业基金,由对应行业研究组长赵雪、施跃、袁伟、潘东煦担任投资经理,分别聚焦消费、医药、高端制造和TMT行业,这几只基金也已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很好地呈现了我们各个研究团队通过深度的基本面研究为投资组合持续提供超额收益的能力。目前这些行业基金已逐渐有外部资金开始申购进来,渠道的代销合作也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和准备中。

  因为我们的定位是多元化的平台型公司,所谓多元化,除了投资经理风格多元化,还要有适应不同市场阶段和市场风格的产品,行业基金就是其中一类。这类产品有清晰的定位,如果能持续提供阿尔法,对投资人来说是很好的配置工具。

  财联社:往后看十年、二十年,您希望和谐汇一将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它如何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长久稳健经营?

  林鹏:从公司愿景来说,我们公司希望成为一家平台型公司。这个平台不仅仅是优秀的基金经理的平台,也是优秀研究员的平台。

  这几年我们一直积极探索投研高度融合的有效机制、研究团队长期激励机制、投研人才持续培养机制。其次,研究团队核心骨干实盘管理行业基金,持续推动投研转化效率的提升。再者,基金经理独立管理产品,共享中后台资源,包容多元风格,追求和而不同。最后,公司自有资金与投资经理跟投机制,与持有人利益高度一致,并计划继续强化这一机制。

  我希望我们能成为中国一批优质企业非常认可的资产管理机构,并且是一家自驱型企业。我也希望在我还有市场竞争力的情况下,公司所有员工都能做得比我更好。

搜索